欢迎访问冰球突破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

全国服务热线

15837480888

产品展示PRODUCT DISPLAY

联系我们

服务热线

15837480888

联系人:黄经理

网 址:http://www.billkalnes.com

地 址:杭州余杭区五常街道杭州宏丰家居城

断桥铝门窗品牌排行榜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>断桥铝门窗品牌排行榜

  此次能够有机会赴苏俄考察,与当✅时担任上海《时事新报》副刊《学灯》主编的俞颂华有很大的关系。1919年4月,俞颂华向《时事新报》报社主持人张东荪提出想去苏俄采访的要求。最后决定由北京《晨报》、上海《时事新报✅》共同负担一切费用,派俞颂华前往苏俄采访,并允许聘请一名精通俄文的翻译人员同✅去。1919年底,俞颂华收到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投寄来的两篇译文,即托尔斯泰的《告妇女》《答论驳〈告妇女〉书之节录》。该两篇译文被刊登在《解放与改造》第5号上。从此,俞颂华与瞿秋白建立了联系。

  1920年10月初,俞颂华来到北京,同瞿秋白商量赴苏俄采访事宜,瞿秋白喜出望㊣外。惊天动地的十月革命,在瞿秋白的眼中仿若“阴沉沉、黑黢黢的天地间,忽然放出一线细微的光明来了”。但十月革命后的新俄国到底是什么样子,他还是“隔着纱窗看晓雾,不十分清楚的”。他接受了俞颂华的邀请,决意㊣去苏俄进行实地考察。后经商量,俞颂华、瞿秋白和另外一位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李宗武3人,以北京《晨报》和上海《时事新报》两家报纸特派员和记者的名义,一同赴苏俄采访。

  1920年11月28日至12月16日,北京《晨报》和上海✅《时事新报》头版头条的《共同启示》:“两报特派记者俞颂华、瞿秋白、李宗武前往苏俄采访。”

  当时俄国被人称为“饿乡”。亲友极力劝阻瞿秋白不㊣要贸然进入“绝地”。瞿秋✅白力排✅众议,认定那里是“红艳艳光✅明鲜丽的所在”“宁死亦当一行”。为寻求救国的道路,他愿化身“追光者”“求一个‘中国问题’的相当解决,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”。正如瞿秋白在《饿乡纪程》一书中写道:“我总㊣想为大家✅辟一条光明的路。我愿去,我不得不去。”

  “到了㊣客栈一看,糟不可言。”这个✅客栈有两种房✅间,“一种是一大敞㊣门,上上下下横排着许多炕,来往小客商都住在那㊣里”“还有一种是单间的,一间可住四个人,三个人不等,每天五角钱宿费。房里就只四张铺一张板桌,凳子都没有,窗子是不能开的,空气坏极。”考虑到此✅地距火车站相对较近,他们包下了一间“每天二块钱”的四人合住的房间。瞿秋白当夜又到车站取行李,“晚上一点钟,才把各事料理清楚,睡下。”

  一路辗转到哈尔滨的经历,已然在瞿秋白的“心理变迁㊣㊣史”中留下了“一鳞一爪的痕迹”。在《饿乡纪程》中,瞿秋白将一路途经的奉天、长春、哈尔滨的社会风貌㊣形容为:“从天津到哈尔㊣滨,走过三国的铁路,似乎经过了三国㊣的边界:奉天的中日相混,长春哈尔滨又是中俄日三国的复版彩画。哈尔滨简直一大半是俄国㊣化的生活了。”中国到了不得不㊣开辟新出路的时候了。

  哈尔滨当时非常寒冷。瞿秋白他✅们居住在“福顺栈”,宛若“天天坐在层冰严✅结的水晶宫”“窗子上的冰,一天天厚起来”“黯黯的一盏电灯,密不通风的大窗子,一张桌子两张凳子,四张板铺”“满屋子,桌子上㊣凳㊣子上✅床✅上,堆着报纸杂志笔墨纸砚、脸盆、牙刷,高高低低㊣像乱山似的”。俞颂华开始还想搬家,因“一时找不着房子,只得罢了”。

  “幸而不久就㊣得到赤军占领赤塔的消息”“已有一些希望”,于是“大家也渐渐定心了”,把“哈尔滨一游”,当成了研㊣究新俄国社会的“绪言”。

  在哈㊣尔㊣滨的51天里,瞿秋白大致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事情:一是深入开展社会调查,了解当时✅最敏感的中、俄、日外交斗争问题和哈尔滨人的生活状况;二是㊣广泛地同苏俄和远东共和国在哈尔滨的官员和干部接触,了解苏俄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政策;三是采访中东铁路俄国工党联合会和哈尔滨职工联合会负责人,参加俄国工党联合会举行的政治活动;四是写作,向北京《晨报》和上海《时✅事新报》写消息,起草《饿乡纪程》。

  瞿秋白“每日出去访俄国朋友,调查调查俄国的工人组织,并且搜集些俄文书报,以为研究劳农政治的材料”。在此期间,瞿秋白走✅过哈尔滨的“偏脸子”“三十六棚”等棚户区,目睹了穷㊣困✅✅潦倒的工人苦力、“穷毛子”和像乞丐般生活着的中国同胞,接触和采访了苏维埃派到哈尔滨的官员,参加了他们的政治活动。瞿秋白最关㊣心中国工人的命运,他多次去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听工人编的歌谣,其中有一首他记了下来:“三十六棚是冷㊣㊣寒宫,穷人过冬要人命,长夜没火难取暖,跺脚取暖到天明。”不管是乘马车、上饭馆,还是进理发㊣店,他都要和车✅夫、老板、剃头的聊天,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。

  作为一名㊣新闻记者,职业特性使瞿秋白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记录所见所闻,报道真实的路途见闻。在哈尔滨,瞿秋白不断将在这里的见闻发给北京《晨报》,内容多为介绍哈尔滨的“空气”。在此期间,瞿秋白重点关㊣注两个主题:一个是苏俄远东问题,一个是哈尔滨的㊣情况。这两个问题不仅关涉他能否顺利到达莫斯科,也同苏俄的现实和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,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相关联。

  瞿秋白最早发出的新闻报道是《哈尔滨四日之见闻》,记录了他在哈尔滨头几日的所见所闻。他当时最注意的是俄国人、日本人在哈尔滨的情况,以及苏俄对哈尔滨的㊣影响。当时“日本人在哈埠有五千余人,却也很有势力,满街插着日本旗的汽车、红十字会车、兵车,触目皆是”。此时,瞿秋白极为敏感地注意到日本计划殖民㊣侵略哈尔滨的迹象,表示“日本人却趁此机会想取得中东铁路,日本人若得中东(铁路),哈尔滨就快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了”。可谓是提前预言了九一八事变、哈尔滨沦陷的悲剧历史。

  瞿秋白通过调查发现,自中东铁路修建以来,哈尔滨的俄国工人反抗沙俄的斗争一直与其国内的革命斗争相呼应,哈尔滨是俄国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势力在中国的聚集地。早在1905年,哈尔滨就出现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支部组织,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成立了工会组织——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。该工会在领导俄国工人反对沙俄统治者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1907年5月,中东铁路的中俄工人在哈尔滨共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。1917年俄国✅十月革命胜利后,中俄工人举行了多次大罢工,为捍卫苏维埃新政权作出了贡献。此时,中东铁路俄国工党联合会与哈尔滨职工联合会,是俄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活动中心,经常举办一些教育活动,团结中俄工人。瞿秋白认为,若能采访中东✅铁路工党会长首领及哈埠工会联合会负责人,意义更为突出。

  经布尔什维克党员尤亭介绍,1920年11月21至22日,瞿秋白和友人廖连雅两次访问了中东铁路俄国工党联合会会长、《前进报》总经理国尔察郭夫斯基,谈了中东路交还中国、俄日关系、中俄外交等问题,了解到俄国工人运动的具体情况。通过这次访㊣问,瞿秋白对国尔察郭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称他“年纪很轻”“精神饱满,年富力强,有很有作为的样子”。采访中,国尔察郭夫斯基也向瞿秋白提问:“俄国劳✅动人民对于中国国民未尝有丝毫的恶意,白党在哈尔滨勾结日本人暗杀新党首领(国氏也曾两次遇险)……不但扰乱治安,而且他们✅一旦得势,全满洲都成日本的殖民地,我们同是东方被压㊣迫的民族,何以中国政府不知道果断实行而还是这样优容旧党,养痈遗患呢?”访问结束后,瞿秋白与俞颂华合写了通讯《中东铁路㊣工党会长首领之谈线日的北京《晨报》。

  12月8日和9日,经友人廖连雅介绍,瞿秋㊣白访问了哈尔滨职工联合会会长洛拔诺夫,询问了哈尔滨职工联合会的宗旨、组织和工人的工作、生活状况,并探询了洛拔诺夫对哈尔滨市政的意见,和对远东统一问题的看法。访问结束后,北京《晨报》刊登了瞿秋白与俞颂华合写的通讯《哈埠工会联合会会长访问记》。1920年11月25、26日,上海《时事新报》刊登了瞿秋白与俞颂华合写的通讯《两个有党派关系的俄人对于俄国外交内政矛盾的意见》。

  瞿秋白对哈尔滨俄侨的思想㊣动态极为重视,做过较周密的调查与考察,写有《哈尔滨俄侨之舆论》一文,发表于1920年12月10日至11日的北京《晨报》。瞿秋白称此文“是关于俄人方面调查的一㊣个总括的报告”,报道了俄侨关于“取消使领”“中东路管理”“哈尔滨市政”等三方面的看法,并陈述了自己✅㊣的观点。

  瞿秋白在哈尔滨凭借新闻记者的身份,不放过任何机会进㊣行采访。他走过的地方,参加的场合,经历的事件和遇到的诸色人物等,甚至带有某些传奇色彩和冒险性质。他在哈尔滨广结朋友,其中有俄共党员,也有非党员,还有青年人断桥铝门窗品牌排行榜。他曾与日本新闻记者交谈,还访问过由俄国国民保守派主办的《俄声报》和谢苗诺夫派主办的《光明报》的编辑,了解到了谢苗诺夫勾结日本人的阴谋。

  在这次大会上,瞿秋白还听到了有关“庆贺苏维埃政府”“俄罗斯”“第三国际”“世界革命”等方㊣面的㊣演说。会议结束前又得到赤塔远东新政府在这一日宣告正式成立的消息,还听了从莫斯科刚到的一个人的报告,大家更加激㊣昂慷慨,欢呼万岁。“大会完之后我们就到俄国友人——一多㊣数党——家里去晚宴。屋子里放着盛筵,电灯上包着红绸,满屋都是红光,红光里是马✅克思、列宁的㊣肖像。”“忽然席间来了一位刚从莫斯科到此的,又站着演说。”

  在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哈尔滨,大规模集会竟然可以不受限制,国际歌可以“聚而合唱”,马克思、列宁的照片可以“公开亮相”,人可以“站着演说”。这种红火的政治氛围使✅瞿秋白✅在中国成立之前,第一次看到和感受到了的力量与决心。

  《国际歌》豪迈的歌词和激昂的旋律,强烈地震撼着瞿秋白的心灵,使他热血沸腾、激动不已。对于寻找✅未来中国的“光明的路”,瞿秋白也㊣在这“声调雄壮得很”的歌声中找到了信心断桥铝门窗品牌㊣排行榜。瞿秋白经历过五四运动群众罢课罢市、演讲欢呼、与军警肉搏这些轰轰烈烈的场面,但是像在哈尔滨这样欢呼十月革命胜利、引吭高唱《国际歌》、纵情畅谈的场景,在当时的北京和中国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无法想象的。虽然这类活动是俄侨中的布尔什维克党、进步群众组织的,但也有许多中国工人参加。此时的瞿秋白,已经在《国际歌》声中渐趋觉醒,已不再是从北京启程时的那个懵懂青年了。

  正是在哈尔滨的这次难忘经历,让瞿秋白萌生了把《国际歌》介绍到中国来的想法。在20世纪初,《国际歌》只有歌词传到中国。在瞿秋白翻译《国际歌》之前,《国际歌》在中国已有三种译文,但是没有一种译得完好且能够唱颂。《国际歌》最早的译文刊登在1920年10月《劳动者》第二期上,当时将歌词最后一句译成“最后的奋斗,快联合,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”。同年11月,在法国出版的《华工旬刊》上也译载了《国际歌》,歌词最后一句被译成“团结我们,明朝的国际,才是人群。”1921年的《小说月报》又译载了《国际歌》,把歌词最后一句译成“人类都将同着第三国际党,一块儿奋起!”总之,这三种已㊣有的译文都不能准确、完整地表达原歌词中的真正含义。瞿秋白下决心要译出“能够让㊣千万✅人用中文唱出来”的《国际歌》。

  瞿秋白多才多艺,既会弹钢琴,又会谱曲,加上他渊博的知识,到苏俄后不久就把《国际歌》歌词译成中文,并配到歌谱里。在翻译时,为了使《国际歌》的歌㊣✅词中国化,瞿秋白参考了俄文、英文、法文等文✅本,反复校译,力求准确。特别是在翻译“国际”一词时,参照了许多国家的音译做法,直接用同音字代替,写成“英特纳雄耐尔”。这样,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唱起来,这个词的发音都一样,收万口同声、情感交融之效,表达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誓言:一定要在全世界实现。这样的译法一直沿用至今,其中有着瞿秋白的一番苦心,更寄寓着他对于中国革命未来的美好期许。

  此后,瞿秋白在多个场合指挥、教唱《国际歌》,其中包括1923年6月20日三大的最后一天,在广州黄花岗烈士墓前指挥参会代表高唱《国际歌》。在雄壮有力的歌声中,三大胜利闭幕。由此开始,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全体代表高唱《国际歌》成为延续至今的惯例。

  (此文原载2025年2月15日《人民政协报》,作者略有改动。作者何伟志系中国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、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原㊣主任、黑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、哈尔滨市决策咨询㊣委员会城市历史文化专家组组长)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5837480888

微信咨询
 冰球突破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
返回顶部